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委员会
主编寄语
文章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文章
过刊浏览
编辑荐读
期刊动态
作者服务
投稿须知
稿件格式
稿件流程
版权协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委员会
主编寄语
文章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文章
过刊浏览
编辑荐读
期刊动态
作者服务
投稿须知
稿件格式
稿件流程
版权协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新时代科教战略的理论与现实议题暨《科教发展研究》发刊词
数据驱动未来
快捷入口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排行榜
0
1
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2024版)
450
0
2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133
0
3
近现代工程:工程教育的历史观与价值观(上)
121
0
4
科教融合一元论:概念内涵、整合性框架与未来展望
105
0
5
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科教资源管理体系:软件定义范式和协同共建机制
100
0
6
强化战略谋划与规划 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100
0
7
智能领域科教融合战略及人才培养:以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为应用场景——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院长李德纮教授访谈录
97
0
8
新时代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展望
97
0
9
国际视野下我国工程教育转型的发展路径与思考——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教授访谈录
95
10
构建以“学域”为基础的交叉学科枢纽:国家实验室建设带来的新机遇
83
查看更多
0
1
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2024版)
1052
0
2
新时代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展望
929
0
3
科教融合一元论:概念内涵、整合性框架与未来展望
920
0
4
“人工智能+教育”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的实践探索
643
0
5
综述与展望:2023年度工程教育领域研究评析
485
0
6
国际视野下我国工程教育转型的发展路径与思考——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教授访谈录
483
0
7
近现代工程:工程教育的历史观与价值观(上)
284
0
8
构建以“学域”为基础的交叉学科枢纽:国家实验室建设带来的新机遇
268
0
9
以校地合作平台构建区域战略型创新体系:—基于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案例研究
252
10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实践创新、运行机制与可持续发展
234
查看更多
0
1
面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0
0
2
强化战略谋划与规划 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0
0
3
以央企为核心的举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研究
0
0
4
智能领域科教融合战略及人才培养:以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为应用场景——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院长李德纮教授访谈录
0
0
5
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科教融合新体系初探
0
0
6
以知识点为中心建设AI+X微专业
0
0
7
构建以“学域”为基础的交叉学科枢纽:国家实验室建设带来的新机遇
0
0
8
新时代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展望
0
0
9
21世纪创新型大学的构建
0
10
“人工智能+教育”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的实践探索
0
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工程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
科教发展评论
最新文章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Vol. 4
期 3,
2024
2024年
4卷
第3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科教战略
技术科学:缘起、历史演进和新时代的国别差异
程耿东,郭旭,陈悦
摘要:文章追溯了技术科学思想、知识体系、基础研究等的缘起,介绍了钱学森先生对于技术科学的思考与概念的界定,梳理了技术科学在中国与世界范围内的历史演进情况。文章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进行技术科学发展的国别比较,指出中国的后发优势较为明显,基本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国应注重开放合作,以内涵式发展为目标,夯实优势,攻破前沿。文章认为技术科学的发展空间日益广阔,是推动工程技术发展和拉动基础科学研究的关键,创新驱动的科技强国战略应该立足于技术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科学;历史演进;国别差异;文献计量
4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710414 false
更新时间:2024-11-25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
李志民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科技与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三大支柱,其一体化发展对于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战略,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文章首先分析了教育、科技与人才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我国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路径,包括深化政策协同、推动资源共享、推进成果转化、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国际合作等,随后总结了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实践探索,并对遇到的挑战和应对措施提出了战略思考。
关键词:教育强国;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思考
4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710413 false
更新时间:2024-11-25
AI人才培养
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101计划”的内涵与实施
约翰 •霍普克罗夫特,吴飞
摘要:世界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是未来国家竞争的重要因素。文章叙述了中国为改善大学本科教育而实施的“101计划”的核心内容,阐释了开发课程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内涵与实践,并提出以知识点内容整合为中心的课程集(Portfolio)概念。文章最后对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101计划;课程集
5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710417 false
更新时间:2024-11-25
工程教育学专栏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之路:1977—2012年(上)
纪阳,郭沛,郜晖,赵国安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整顿、恢复和发展。文章从国家高等教育相关政策分析切入,依次回顾了我国1977年至2012年间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历程,围绕产业需求和政策导向,着重阐述了我国在工科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专业规模、层次结构及其变化,高校在工科专业、学科的发展与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也关注了典型高校的实践等。文章分为上下篇,上篇时间范围从1977年至1997年,以1985年为界将之分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恢复期(1977—1984)与改革发展期(1985—1997)。在恢复期,工科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层次、规格、学制等得到初步调整,工科院校数量和工科学生人数显著增加,科类结构逐步优化,重工业与新兴工科专业的比例调整明显,为后续培养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改革发展期,国家进一步深化了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开展了大规模的专业调整与专业学位建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为紧密,并实施了工程教育专业评估和认证工作。改革、调整与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篇的时间范围从1998年至2012年,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跨越发展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专业结构趋向合理,教师队伍规模相对稳定;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并逐步推进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奠定了大国工程教育基础。整体来看,通过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的实施,我国工科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工科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为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工程教育史;专业结构调整;工科人才培养
3
|
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710415 false
更新时间:2024-11-25
查看更多
精选图片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